“屬靈與言語”
(尤牧師)
經文﹕歌羅西書4﹕2-6 2014年9月14日
引言﹕
(1)
你不一定要說話﹕一個小男孩有常常說錯話的毛病。他們一家被邀請去參加一個嬰孩滿月喜宴,他爸爸怕他又說錯話,想不帶他去參加。他央求爸爸帶他同去,保証從進門到出門,絕對不說一句話,他父親只好帶他同行,而他也守諾言,自進門後一言不出。宴會完後,主人家在門口送客,小男孩跟父親後面出了大門。他轉身對主人夫婦說﹕ “我從進門到出門,一句話都沒說,你的Baby若今晚死去,可不能怪我呀!”如果你不一定要說話,最好就是啥話都不說。
(2) 神給我們有咀吧﹕有人說,神很有智慧,他造我們有兩隻眼睛,是要我們多看,造我們有兩個耳朵,是要我們多聽,但他只造我們一個咀吧,是要我們少說話。但在現實生活上,少說或不說不一定是最好方法。知道什麼時候說話,該說什麼才是重要。正如上面的故事一樣。有時候,我們該閉咀,但又有時候我們該說話,使用神賜我們的咀吧和語言。只是閉口不言不一定是善策。另一方面,咀吧亂說話,可能造成巨大傷害,令人後悔莫及。
有關言語兩大原則﹕
(1)
咀吧言語神所創造﹕神給我們每人有一個咀吧,使我們可以吃飯,得營養,生活,工作,事奉。神造語言(創6章),使我們可以說話,溝通,分享,學習,增加生活內容,這些都是神所造的。創世記1﹕31說﹕ “神看他所造的一切,都甚美好。”
(2) 言語使用自己負責﹕雅各書3﹕1-12,雅各向讀者提出一連串對言語的警告,在3﹕2他說﹕ “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既然世上沒有完全人,當然也沒有人能完全勒住舌頭,不在言語上有過失。言語的過失不在言語本身,乃在我們如何善用神所造所賜的咀吧和言語。
用言語禱告﹕(4﹕2)
(1)
要恒切禱告﹕ “你們要恒切禱告。”(4﹕2) “恒切”是由兩個希臘文組成,意思是 “不斷堅持”。保羅要我們用咀吧的第一件事是 “禱告”。如果你愛說話,又不知說什麼,或怕得罪人,最好方法是禱告。保羅鼓勵信徒不單要禱告,而且要不斷,不放手地禱告。有關恒切禱告,耶穌在路加11和18章有兩個很好的比喻,指出恒切禱告發出的力量。不斷禱告不是說我們話多了必蒙神垂聽,乃是說不斷禱告可以加添我們的信心。保羅說我們要 “在此儆醒”,儆醒兩字是指不睡覺,不放棄。我們經常在禱告上放棄,像睡著了一樣。保羅說﹕我們要用言語恒切禱告,不可疲倦,不可中斷。
(2) 要時常感恩﹕ “要儆醒感恩。”(4﹕2)在這短短四章中,保羅多次鼓勵信徒要 “感恩”,他說我們要為得救恩(1﹕2),要為成長感恩(2﹕6)要為主的教會感恩(3﹕15)也要為服事機會感恩(3﹕17)。這裏說﹕要儆醒感恩,平心靜氣問自己,在我們禱告生活中,有多少是感恩的?豈不是我們一開口禱告,就是 “向神求這個,求那個。向神求是向神要,向神感恩,反過來是將神所給的 “還給他”。
用言語傳道﹕(4﹕3)
(1)
為傳道機會禱告﹕ “也要為我們禱告,求神給我們開傳道的門,講基督的奧秘。”(4﹕3)保羅請求信徒為他們的傳道工作禱告,使他們能將得救的福音帶到更遠的地方,向更多的人傳揚,使更多得救。從個人方面看,我們可以用言語禱告去求神給我們有機會作見証,用咀吧領人歸主。
(2) 為見証智慧禱告﹕ “(使我們)能傳講基督的奧秘,叫我照著所該說的話,將這奧秘發明出來。”(4﹕3-4) “奧秘”是指在舊約中隱藏的信息,這是指基督降生,釘十字架,為世人流血,贖罪的福音。保羅不止禱告求神開更多福音的門,他同時也求神賜他屬靈的悟性,智慧,使他能更清楚更有效地將福音傳得完備,使更多人能聽見而得救。福音的成功必須有更大工場,也必須有神的智慧,使傳福音的人能將福音更好地說明出來,使人相信得救。
言語與關係﹕(4﹕5) (1)與人交往言語智慧﹕ “你們。。。,要用智慧與外人交往。”(4﹕5)這裏保羅
注重的不是用言語傳福音,乃是注意在與人交往時當用智慧的言語,就是平時
交談來往,言語也要有智慧,特別是對沒信主的人。 “智慧”包括分別價值的能
力,明白環境的能力,作聰明正確決定的能力,了解情況的能力,決定選擇的
能力。在我們生活,工作居住,與人相處時,在用言語溝通,表達意見,思想
時,要注意言語的智慧。特別是對未信的人,應當注意外面的人對我們的言
語,行為十分敏感。在尋求智慧上面有好幾個途徑﹕a) 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
(箴9﹕10)b)尋求神賜下智慧。(雅各書1﹕5) c)從主的道中尋求智慧。
(西3﹕16)d)尋求屬靈長者的指導(西1﹕28)
(2)與人交往善用機會﹕ “你們要愛惜光陰。”(4﹕5) “愛惜光陰”若譯成 “善用機
會”就更清楚。有時候 “就字譯字”未必能清楚原意。這句短語是勸信徒善用機 會去建立關係,特別是與 “外人”(還沒信主的人)建立人際關係,進一步為主作見証,帶領他們認識神。 “愛惜”或 “善用”原意是 “物盡其用”,不浪費,不忽視,不放過每個機會去與未信主的人建立關係。神在我們生活圈子中,常常給我們不少機會,我們必須珍惜一切機會,為主作見証,服事主,幫助人,在這一切建立關係的目標上善用言語是不能少的智慧。
使用言語追求至善﹕(4﹕6)
(1)
言語態度滿有恩慈﹕ “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4﹕6)這不是指在傳福音時,乃是指在生活中與人交往溝通時的說話態度。 “和氣”原意是Grace,若译成“恩慈”就會更傳神。不論你當時順利不順利,開心不開心,壓力大或小,對人說話時總要用 “恩慈”的態度,語氣。“恩慈”包括真實,忍耐,和氣,稱讚,積極,慬慎,寬容。下面說﹕ “好像用鹽調和”是指言語要使人感覺到合宜,賞心的味道。
(2)
時時準備正確對答﹕ “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4﹕66)
“回答各人” ,各人原文也可譯作 “全部的人” Panta, 就是指我們對所有人都應
有 “恩慈”的態度。在主的國度裏沒有分別,沒有歧視的。我們對所有的人,都
應該有同樣的尊重,同樣的善意,恩慈對人。任何歧視心態,言語,都不合聖
徒體統。 “回答”是指 “應對”,這可能是與 “作見証”有關係,每個信徒都應
當有 “準備好的見証”,隨時可以向人述說,見証自己信主的經曆和益處。彼得
在前書3﹕15也勸早期信徒早作準備﹕ “有人問你心中的緣由(為什麼會信
主),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真理應用﹕
(1)
兩樣可以兼得﹕英語有句諺言這樣說﹕ “開口是銀,閉口是金”。我想我們可以兩者都得﹕該開口時應開口,不該開口時應閉咀。可惜的是什麼時候才是 “該”,或 “不該”?人生經驗讓我們看到,有時應該閉咀,另外有时候應當開口,難是難在:什麼時候才是 “應該”的時候。神賜我們人人有個咀吧,可以說話,表示思想意見,感受,分享,看法,討論,交換意見等。我們不能老不說話,更不能老在說話,我們要求神賜智慧,知所選擇。
(2)
可以作得更好﹕我相信我們都曾經在使用言語上犯過錯誤,甚至闖過大禍。但我們可以重新調整說話的时间,方式,內容,態度,和技巧。坐下來,拿張白紙,在左邊寫下過去的錯誤,包括上述五方面。然後在右邊寫上對策,如何改正,或是完全改變,或是修正,或是加添更好方式內容,表達態度等等。每天回顧自己的檢討,一點一點修改,用過去失敗經歷作借鏡。並且天天禱告,求神加智慧,賜能力,不久之後,你必會看到你能在言語使用上榮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