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面面觀                                                                                     (尤牧師)

經文﹕哥林多後書514-19                                                                 2012819

 

引言

(1) 這是一般人感覺﹕絕大多數人不喜歡改變,至少這是我的認識。一般人不喜歡改變,最大的原因是認為對自己有損失;至於一些對自己有益的改變,人人都歡迎。例如換一個新工作,既高陞,又增加收入,提高地位;換一個新房子,在一個更好的社區;換輛新車,增加氣派,沒有人會拒絕,更不會反對。大多數人對改變基本上是中立的,條件是改變造成的結果是好,是壞,才決定人對改變的態度。

(2) 這是保羅的感覺﹕保羅的人生經歷空前的改變,很少人有他的經歷。他從一個反對新教的嚴謹猶太教徒轉變成一個不只信奉這新教,且成為這新教最勇敢的宣教士。他從一位竭力逼害新教徒的兇手,變成一位到處宣揚這教義,領無數人成為新教徒。保羅從相信靠德行得救改變成靠信耶穌得救。他對這一切的改變一點不拒絕,反而欣然接受,引以為榮。他並且身體力行,切望人人都有他改變的經歷。

 

一些拒絕改變的原因﹕

(1) 人喜歡現成安樂窩﹕建造一個安樂窩正如建造一個鳥巢和堡壘一樣,需要許多時候,精力,資源,代價才能建成,當然不會輕易改變。我們甚至喜歡去熟悉的店買東西,對環境,在什麼地方能找到什麼東西,很方便,去一間新商店就不習慣。我們的生活都有一些已成習慣的作法,行為,很難改變。甚至有些人喜歡堆積不捨得丟棄,結果滿屋是物,連走路都沒地方,就是因為不願改變習慣,甚至明知是不好的習慣,也不肯改變,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這些認為安樂的生活規律。

(2) 對新事物心存恐懼﹕大多數改變都是包括一些新的未知在內,許多人對未知事物心存恐懼,拒絕。例如一間新學校,搬去一個新地方居住,換個工作,面對一些不認識的人,同事,同學,都會有些不安因素,擔心憂慮。我們在一個地方住久了,交了些朋友,熟悉了環境,就不想搬走。因為我們對舊環境感覺安全,對改變新環境會心存拒絕。

(3) 有時認為不必改變﹕這一點特別突出於改變生活方式,我們習慣,價值觀念,作事方式等日常生活運作。這些習慣是經過許多時間養成的,若要改變,好像對原有的人生價值造成壓力或傷害。這種感覺對固執的人,年紀大的人特別明顯:我活得很好,幹嗎要改變。

(4) 我們不肯付出代價﹕所有的改變,多少都要付出努力去作,有些是內心的改變,有些是外在的改變,要將舊的除去,變成新的,肯定要付代價,出力,包括心志,想法,價值,習慣,誰肯再來學一套新的。難怪俗語說﹕活得好好的,改變什麼?

 

一些人人喜歡的改變﹕

(1) 合我心意的改變﹕我將這點放在前面,因為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不能抹煞的慾望﹕一切事情最好都要合我的心意,若有不合心意的事,最好能變成合我心意就最好。從小時候,我們就要四週的人作合我們心意的事﹕吃什麼,穿什麼,我什麼的時候要人抱我,他們就要馬上抱我,遲一點,我們就大發脾氣,大鬧得天翻地覆。我們很早就將自己的喜好,放在別人上面。長大之後,若有須要改變,必定要我的心意的改變。但假如人人要改变合乎自己心意,那麼別人的心意又如何滿足呢?許多人際關係的爭執,磨擦,甚至破裂,都因為我們太強調改變必須合我心意

(2) 對我有益的改變﹕這是人類第二個常見的現象:改變必須對我有益處。我們喜歡改變帶來利益,高陞,個人名聲地位等。不論是家庭,學校,工作地方,在社會上,人人都喜對自己有好處的改變。

(3) 使我長進的改變﹕這是一個比較有積極意義的改變,人人都希望長進,增加能力,有更大貢獻,成就。沒有人喜歡一輩子留在同樣的生活環境,作一樣的事,沒希望有新環境,新挑戰,新機會,。特別是當我們處在一個無奈的處境中時,我們渴望會有改變。

(4) 使人得益的改變﹕這是在價值上最高尚的改變心志,我們希望藉自己的貢獻,付出,使別人得益處。這是一個美好的自我犧牲的美德﹕一切努力是為他人得益。這類人包括父母,教師,社會工作人員,傳導人,宣教士,一切義工,無私地為別人得益而努力。我們看到社會上,教會中,不可計數的人都在努力去改變他人的生活,生命,靈魂,家庭關係,他們的人生前途,個人價值。從這點看,我們教會有不少這類的人。

 

人人必須有的改變﹕(林後514-21

(1) 人生動力的改變﹕ 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514/15)每個人的人生,都必須有一般動力去推動。有人的人生動力是成功,有人的人生動力是金錢,又有人生的動力是名譽地位,也有人的動力是理想,愛情等等。每個人的人生都需要有動力去推動他向前,向上。但保羅的人生動力是基督的愛。動力的希腊文是Sunechai原意是緊貼,拉緊,有如合成木板的接合和小提琴或吉他的弦線那麼拉緊的強度。基督替人類的罪而死的愛是保羅後半生的生命動力。兩千年來,無數主的門徒都因基督的愛而奉獻,努力,服事,傳道,愛人,犧牲,為的不是世上的榮耀,乃是神在天上存留的冠冕。你信主後,人生動力是什麼?

(2) 認識基督的改變﹕所以我們從今以後,不憑外貌認人了。雖然(從前曾經)憑著外貌認識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516)起初保羅曾用外貌(俗世的)認過基督,認為他是反對猶太教的異端教主,所傳的道是遣返猶太教義的異端。作為虔誠的猶太教徒,他必須迫害信仰新教的人才能維護猶太教信仰。但他悔改之後,心靈蒙聖靈光照之後,聽到耶穌呼召之後,他明白了神的旨意和作為,成為傳揚因信得救的先鋒。今天仍然有人以屬世眼光去看基督和基督教,認為那是西方宗教,耶穌不過是個社會改革宗師,一位出名哲學家,道德家。但真正認識基督,不該從人的觀點,應當從神屬靈的觀點,耶穌基督是神的獨生子,是創造天地萬物的神,他降世為人,死在十宇架上,贖了世人一切的罪債。世上每個人都必須對耶穌是誰,在觀點上,信心上有改變,只有真正認識耶穌的人才能得永生。

(3) 生命本質的改變﹕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517)世上所有宗教都有一套教規,要教徒遵行,這應該作,那應該不作,目的是要使改造人生的心思,行為,作得更好,更對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有一天可以得救。可惜的是沒有一個人能確實肯定自己的努力已經符合教規或神明的標準。但在基督教中就不同,我們的舊生命不是用人為的方法加上,修理,改造,乃是在基督裏重生或作新生,成為一個全新,完全不同性質的生命,在基督的信仰中,我們釘死人性的舊生命,接受從基督而來的新生命。正如保羅所說﹕豈不知我們這受浸歸入基督的人,是受死歸入他的死麼?所以,我們藉著浸禮歸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羅馬書63-4

(4) 生命使命的改變﹕一切都是出於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神在基督裏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們。518/19)不論是在政治上,社會上或人際關係上,我們常見到人扮演調解人的身份,目的是要使對立的雙方,找出一個途徑,使敵對狀態變成友好關係。神給人類預備了這個調解人,又叫中保,就是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他死在十字架上,流出寶血,贖了人類的眾罪。基督復活升天之後,這和好中保的責任就落在信主的人身上。耶穌在馬太28和使徒行傳第一章都清楚將使命交托給我們。在這裏,保羅重複地提到作主門徒的使命。我們的家人,朋友,鄰舍,社區和世界各處的人,他們的得救,責任在我們身上,使世人能與神和好。世人有屬世的人生使命。我們信主的人,人生使命要改變,就是為要領多人得救。

結論

(1) 沒有改變的人生﹕一個人的人生﹕70年,80年,90年。若是一直是老樣子,那是既無聊,又無奈的事。有些改變是不請自來的,有改變是我們追求的,人生的改變是不能避免的,我們如何應付改變,對人生的喜樂,悲哀,大有關係。我們應該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改變,盡量減少改變帶來的損失,使人生的經歷更豐富,更有能力。

(2) 改變必須有意義﹕人人只能活一次,在一生中改變是常有的事,在改變經歷中,我們要尋求神的智慧,引領,使改變的經歷對我們有益處,從神那裏得著能力,就能應付得合理合神心意,使我們越變越像耶穌,生命更合神心意,榮神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