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得恰當”
(尤牧師)
經文﹕羅馬書12﹕9-16 2012年6月17日
引言﹕
1)
愛人要恰當﹕有沒有可能我們愛人愛錯了,愛得不恰當?答案是“有可能”。當我們愛一個人,卻使他的日子更難過,干擾到他的正常生活,造成壓力,甚至有自私的動機,想去控制別人,這種愛是不恰當的。用這樣的目標和動機去愛人,其實是在愛自己。
2)
愛神要恰當﹕有沒有可能我們愛神愛得不恰當?答案一樣﹕有可能。我們若有自私的心就不純正。我們愛神若希望換取他的獎賞,祝福,那其實是愛自己,不是愛神。那樣的愛沒有意義,也不真實。
愛得恰當不容易﹕
1)
人人都希望被愛﹕若用“去愛”和“被愛”
作比較,絕大部份人都喜歡 “被愛”多過
“去愛”。我們生下來就享受被愛:有父母,家人,親友等愛護照顧,保護,養育,使我們成為他們心中的寶貝。因此,在我們長大過程中,我們只知道“被愛”,不知道“去愛”。我們生下來只想有人愛我們,也指望別人來愛我們,很少想到去愛別人,也不懂得怎樣去愛別人。
2)
有時愛得不恰當﹕Gary
Chapman是一位婚姻愛情的輔導專家,他制作一套教材叫Five
Love Languages(愛的五種方式)。他指出每個人去愛和被愛的方式,都不一樣,大概可以歸納為五類。我們若一廂情願,用我們習慣的方式去愛一個人,常常會愛得不恰當,對方不明白,不感受到。這樣的愛不會有結果,我們會莫明其妙,甚至會生氣。
3)
愛裏有自私動機﹕不管你相信不相信,當我們去愛一個人時,多少總有“自私成份”在內。這情形甚至在“戀愛”中的男女也一樣﹕“我愛你,你也要愛我”。其實這是正常的,因為我們都是人,只有神才有“完全沒條件”的愛,很少人會永遠無條件地去愛另一個人。
4)
人的愛會有限度﹕人間的愛是脆弱的,甚至是短暫的,原因數之不完。因此,可歌可泣,真誠持久的愛情故事常是電影,小說,故事的好題材。絕大多數的愛只是感情上暫時的愛。時間久了,距離遠了,就會褪色,淡忘。愛的熱烈會減少,思念之心也淡化。要長久相愛,必須有決心有毅力,才能維持到底。交友如此,婚姻也如此。
既然如此為何要愛?
1)
我們被造是如此﹕儘管我們喜歡被愛遠多過去愛,神造人類時,就給人類有
“去愛”的本能,在生活中常常表現出來。我們看見一些美麗的事物,環境,風景,心中有喜愛的感受。看見一個可愛的嬰孩,又會生愛。遇到一個使我們
“動心”的人,就會有愛慕的感情。那時候,你不會計較利害,得失,你會昏頭轉向去愛。這是因為我們是按神的形像被造,有神一部分性情在我們生命裏面。去愛或被愛都是美麗的,人生有愛會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動力。
2)
肯去愛也會被愛﹕人類的愛大多數是雙程路,肯去愛就會被愛。你可能認為這種愛是自私的愛,但這也是人的本性。很少人會只顧愛別人,從來不希望有人會回報。絕大多數人類愛的關係,雙程愛的關係是美好的,滿足的,使人快樂的。愛是人類之間關係最好的“溶合劑”,能將兩個人,或一群人,連結起來。不論是經歷,或是故事,愛的力量使人感動,衝動,促使人去作更大的追求,犧牲,和勇氣。
3)
我們愛因神愛我們﹕約翰一書4﹕9說:“我們愛,因神先愛我們。”神要我們知道他愛我們,也要我們去愛別人。因為神先愛我們,當我們接受神的愛之後,我們裏面就會有神的力量去愛別人,先是愛可愛的,後來也去愛不可愛的。在2,000年基督教歷史中,我們看到數不清神的兒女用真誠的愛去愛別人。聖經說我們若彼此相愛,世人就認出我們真是神的兒女。我們若更明白神愛我們,我們就會有更大的能力去愛別人。(約13﹕35)
4)
我們愛因神的命令﹕“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就是要你們彼此相愛”。(約13﹕14)大多數人會背誦上述兩節經文。會背誦並不能使我們真正作主的門徒。乃是能實行彼此相愛,才能作真正門徒。許多時候,我們忘記主的吩咐,我們會不愛一些人,甚至是教會中的肢體,這是不可思議的。世人認識我們是主的門徒,不會因我們每星期上教會多少次,奉獻多少錢,作多少服事工作,他們只看我們是不是彼此相愛,我們能在世人面前有這個証明嗎?
如何去愛才是恰當?(羅馬書12﹕9-16)
1)
彼此相愛必要真誠﹕“愛人不可虛假,”(12﹕9a)保羅用Agape這字來表示
“彼此相愛”的程度,正如神愛世人一樣真誠,堅定,永久不變。Agape是一切愛中的最高層,是神愛人的程度,是自我犧牲的愛。當我們彼此相愛到這程度時,
“虛偽” 根本無法存在,這才是愛得恰當。
2)
彼此相讓互相推崇﹕“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崇)。”(12﹕10)“推讓(崇)”希臘文是Proegeomai,意思是“讓別人走在你面前”。讓別人當領導,得光彩。尊崇別人比你更重要,佔更高地位,得更多榮譽。如果我們真愛一個人,我們不會將他貶低,乃是將他提高,過於我們自己。在弟兄姐妹中,在家庭,朋友中,相愛是沒有“兢爭”意味的,更不應該心存嫉妒,卻是自己降低,放棄個人利益,使別人得好處,得榮耀。這才是愛得恰當。
3)
彼此相愛互相補足﹕“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12﹕13)
“款待” Koinoneo, 是“支持補足”別人的欠缺,與人分享你所有的,使別人得補足。這字根是Koinonia, 意思是“溝通”,“共同”,正如初期教會信徒賣了家產與別人分享一樣。(徒2﹕44-45)這字含有“共有共享”。在主裏面,我們所有的都從主而來,必須互相補足別人的缺欠,不足。這就是愛得恰當。
4)
彼此相愛務要謙卑﹕“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12﹕16)心志自高自大是從hupela phronountes,意思是“自我高抬的驕傲”。真正相愛,沒有“自己高抬自己””的餘地,驕傲與相愛不能同時存在,相愛是同情,憐憫,甘心降低,體諒對方。這才是愛得恰當。
結論﹕
1)
活著就當相愛﹕在我們一生中所作的所有事情中,沒有一樣能比愛人存留得更長久,更美麗,更有意義。人生不帶什麼來,死時不帶什麼走。為何不趁著有能力,有機會,對人表示愛心。特別是當神將某人放在你面前時,你能夠不去愛嗎?
2)
相愛必須付出﹕神愛世人,他付出他的獨生子。我們相愛,能不付出嗎?我們愛別人,要付出時間心血,能力,錢財。我們若不肯付出,那根本不是真愛。向神祈求,指引你去看到某人的缺乏,需要,無助,然後勇敢地伸出手來,付出幫助。這就是愛得恰當。“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