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幫助” (尤牧師)
經文﹕希伯來書4﹕14-16 2012年7月1日
引言﹕
1)
一個國家需要幫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候,英倫三島像徵抵抗納粹聯軍橫掃歐洲大戰最後戰綫。銳不可當的雄師,德國對英國日以繼夜的轟,使得英國焦頭爛額,面臨全面崩潰,根本談不上得勝。當年英國首相邱吉爾上電台向全世界呼求﹕“你給我們幫助,我們會得勝。”邱吉爾知道若沒有從外來的幫助,英國不會打勝仗。
2)
世上人人需要幫助﹕人生過程也是這樣,太多時候,單靠個人的能力,不足抵擋臨到我們的挑戰和危機,到那時候,我們必須向外面求助。因為我們是神家的弟兄姐妹,就更彼此互相扶助,(羅馬書12﹕10/13)這是一件美好的事。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先向全能全有的神求助。正如希伯來書4﹕16所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需要幫助”
面面觀﹕
1)
先看三位一體的神﹕神是三位一體的神,這是聖經中一個很重要的基本教義。同時也是一個深奧難懂的教義,因為這是論到“神的本性”。盡管我們不能完全了解“三位一體”,但人人都知道“神是一位神,卻由三個不同部分組成”。我們若將其中一樣除去,神的本性就不完全。為何神需要有三位,我們不容易明白,但我們容易明白的是﹕神的本性需要三個組成部分,缺一就不完全。
2)
再看神如何造我們﹕
“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世記2﹕18)這節經文包括好些信仰真理在內,其中一樣突出的是﹕神看到亞當需要一個配偶幫助他。神能不能造亞當成為一個“全能”的人,自己會作一切的事,絕對全能全美,不需要任何幫助呢?答案﹕當然神有能力這樣作;但神卻沒有將亞當造成十全十美,全能無缺。因此,亞當不是一個完全人,神才需要為他造個
“幫手”,使亞當的人生能完全無缺。許多時候,我們想﹕如果神能造我成為十全十美,不需要幫助,沒有缺乏,那多好呀!神卻沒有造過一個“全能”的
“超人”。
3)
舊約聖經這樣教導﹕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有人攻勝一個,若有攻兩人就能敵擋,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道書4﹕9/12)在日常生活體驗中,人人都知道一個人的能力有限,軟弱,人人都需要有別人的幫助。在摩西五經中,神吩咐力大的要幫助弱小時,富足的要照顧貧窮的,神要我們互相幫助。
4)
新約聖經這樣教導﹕
“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拉太書6﹕2)幫助別人,為他們分擔重擔是基督的教導,是主的門徒人人都該遵行主的律法命令。不只是使人的重擔輕省,同時也是為了遵行主的律法命令,不少主的門徒不明白聖經的教訓﹕幫助別人不是我們自由的選擇,乃是必須行的律法規定。你若說你是基督徒,你就必須有
“幫助別人” 的認識和行動。
尋求帮助的障礙﹕
1)
我們不想別人知道﹕盡管人人知道世上沒有超人,人人需要別人幫助。但輪到自己身上需要別人幫助時,有些人寧願自己死忍,也不想別人知道他能力不足。這類人自以為他
“樣樣都行”,怎麼可以讓人知
“我不行“呢?
2)
我們不好意思求助﹕這一點和上面有關,因為不想別人知“我有不足”之時,若去求助於別人,豈不是太難為情嗎?這是感情上的問題,我們不肯在別人面前
“失面子”,這是因為內心的驕傲所致,或覺得﹕別人若知道我無能,我的自尊心和心理安全受損害。
3)
我們害怕被人拒絕﹕人人都知道世上沒有“有求必應”的人,沒人保証我們每次求助都會得到幫助。因此,有人為了避免“被人拒絕”而不敢向人求助,特別是曾經被人拒絕過的人,下一次就不敢再向人開口。這些人不相信世上會有好心人,最好就是
“有苦自己知”。
4)
我們不想欠人情債﹕有些人認為向人求助,等於欠人家人情,好像欠錢債一樣。這些人寧願獨善其身。活在世上像孤島,我不欠人,人也不欠我。表面是獨立,自力更生,其實是孤單,孤獨過世。對人無益。
誰能真正幫助我們?
1)
第一,我們的父神﹕
“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到施恩寶座前,為要得憐憫,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神是我們的天父,他是萬有的主宰,他會慷慨地施與,滿足我們的缺乏,需求。。聖經時常鼓勵我們到神面前去祈求,特別是在缺乏,危難中的時候。耶穌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麼?”(馬太7﹕11)
2)
第二,我們的家人﹕
“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過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裏的人,更是如此。”(提摩太前書5﹕8)家人是我們在世上最親近的人,每個人都應當為自己家人解決困難,幫助決乏。我們有責任彼此幫助,父母兒女,兄弟姐妹,彼此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事。
3)
第三,我們的教會﹕
“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歡待。”(羅馬書12﹕13)這是指教會中弟兄姐妹,彼此間應當互助有無,補足他人的缺乏不足。神的家中,彼此是弟兄姐妹,無論是物質,精神,心靈,靈性,我們可以互相幫助,這是神將我們放在同一教會中的目的。
4)
最後,我們的朋友﹕
“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箴言17﹕17)這裏朋友和弟兄是同一意義,人生在世朋友十分重要,古人有說﹕“在家靠父兄,出外靠朋友。”特別是我們遠離親人家屬的,在外面,只有朋友是我們的支持,神賜我們機會認識朋友,建立友誼,彼此交往有許多益處,其中一樣是彼此幫助。當我們有困難時,有缺乏時,朋友間互相幫助,是不可推辭的。
你可伸手幫助人﹕ (路加10﹕33-37)
1)
首先需有憐憫心腸﹕“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10﹕33)動了慈心是幫助別人的最大動力。當神將一個有需要幫助的人放在你面前,需要你作些事去幫助他,你必須先有對這人動慈心,有憐憫心腸。神造人時賜我們心中有愛心,愛無助的,弱小的,無能力的。這撒瑪利亞人不必問那人詳細情形,沒想到那人配不配他幫助,只知道那人有需要,他自己的心中有感動,憐憫他,馬上就用行動幫助他。
2)
第二是肯出手幫助﹕“他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店裏去照應他。”(10﹕34)我相信這撒瑪利亞人大概不是一個醫生,不太懂得醫治一個受傷的人,但他盡自己力量,常識,去幫助那受傷的人,去救那人的牲命。大多數人沒有專業知識或大量資源去行許多善事,去幫助很多人,但每人都有一些能力,一點知識,只要有愛心,人人都可以作一些能力之內能作的事去幫助人。
3)
第三是樂意付代價﹕“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10﹕35)幫助人是會付代價的,時間,金錢,心血,不方便,出力等。還有風險,世上沒有免費的東西。太多人因為想到要付代價,就不肯勇敢去幫助人。塞住憐憫的心,假裝沒有看見,變成十足自私吝嗇的人。神如果和我們一樣吝嗇,小氣,不肯付出,不肯幫助我們,你想想我們會怎麼樣?因此,我們不可吝嗇,不可小氣,應當樂意付出代價去幫助人。
4)
最後知識就要照行﹕“他說﹕是憐憫人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10﹕37)正如雅各在1﹕22說的﹕“只是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我們大多數人都熟悉這兩節經文,也明白它所說的道理,也贊成道理所說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我們的知識要變成行動,才是活學活用。你是只聽不行呢?還是聽了實行呢?
結論﹕
1)
求助不必害羞﹕世上沒有人是全能,不需別人的幫助,我們需要神的幫助,也需要家人,教會,朋友等的幫助。有時候,我們幫助別人,有時候,我們需要別人的幫助。我們不必獨自擔當重擔,求助於人是神造我們時就已經安排好的,不必擔心,害羞。
2)
助人不可吝嗇﹕“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當向那些應得的人施行。”(箴言3﹕27)當神將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放在你面前,而你又有能力去幫助他,就不可塞住憐憫的心,應當向他施行幫助,你能幫助人,好過你需要別人的幫助你,對嗎?記住﹕“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